“杜笙就是个靠名媛养的小白脸,活该被玩。”
“他以为自己真红了?灯塔国人只当他是个笑话。”
“他的成功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信息差骗局。”
这篇文章写得像模像样,配上所谓“数据”和“截图”,看起来还挺有说服力。
评论区很快炸锅,有支持的,也有骂的,更多人则是半信半疑。
“咱们偶像在国外到底红不红?”
这个问题,对很多人来说就跟问“你妈和你媳妇掉水里先救谁”一样,是情绪炸弹。
这篇爆文一看就是懂行的人写的。
它把真实发生过的事儿重新剪辑、换个角度,硬生生拼出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
‘杜笙在国外根本不受欢迎,他只是靠包装忽悠国内粉丝罢了。’
这个年代国内外的网络,如同隔着一道天堑。
特别是被海内外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各种妖魔鬼怪都能变现。
不明就里的网友看了,还真以为是那么回事。
阴谋论从来都不缺流量,再加上杜笙这人树大招风,敌人也不少。
各种言论开始刷屏:
“人在灯塔,文章揭露得不错。
杜笙确实被那边的人笑话了,人家把他当成猴子耍呢。”
“杜笙不是超有钱吗?还能被人耍?”
“一个黄种人,怎么可能在欧美娱乐圈吃得开?别再自我感动了。”
“幸好我没买专辑,不然就上当了,这就是个信息差詐骗!”
……
网络世界就是这样,真假难辨,情绪先行。
刘施诗越看越来气,几乎要把手机屏幕瞪穿。
一旁的杨蜜见状,笑笑道:
“别理这种带节奏的,最近你看得还少了?
等笙哥专辑销量数据出来,这些谣言就会自打嘴脸。
笙哥说过不让咱们在网上替他说话,你忘了?”
刘施诗咬了咬嘴唇,仔细一想也对。
杜笙确实交代过,不让她们掺和网络上的争执。
而在公司内部,钟甄、叶瀞芷也注意到这波舆论风暴。
她们不清楚这次是谁在背后煽风点火,打算先降温冷处理。
结果粉丝们急着替偶像辩解,反倒哭笑不得有种越描越黑。
话题杜笙借助国内外信息茧房,一直欺骗华夏人迅速登上热搜。
尤其是一些自称“灯塔国生活多年”的“资深观察者”带头煽风点火,风向开始一边倒:
“他在那边根本没多少人知道,大家只当他是个笑话。”
“他名声差得很,在好莱坞口碑不行。”
“所谓的‘国际巨星’全是假象,索尼花钱买的热度。”
这些人个个履历光鲜,不是留学多年,就是有海外亲戚朋友,说起来头头是道:
“我表弟就在洛杉矶,他说根本没人认识杜笙。”
“我同学的朋友在索尼工作,说这些都是合约要求的宣传。”
不明真相的群众一听:
哇哦,有人说得这么详细,肯定是真的!
于是网络上骂声四起,仿佛杜笙这次真的要“凉凉”了。
华宜、荣新达、鑫保源、澄天娱乐等竞争对手,一个个乐得合不拢嘴,觉得杜笙这次不死也要脱层皮。
结果,现实直接给了他们狠狠一个大嘴巴。
………
我是学生,能包邮送我吗?
现实中,国内各大门店依旧排着长龙,专辑卖得飞起!
那些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仿佛只是虚拟世界的幻觉,现实生活里压根没人当回事。
笙fan们也纷纷开启“阴阳怪气”模式:
“这的确是假象,借助信息茧房骗我花钱!
你们别买了,这种被骗的机会让我一个人来就行!”
“对,千万别被骗!
笙哥为了销量啥都干得出来!
我今天又去排队,整整两个小时啊,玛德还是没货!”
“到底是谁还在抢购杜笙的专辑?
快收手吧!根本就没上市,这就是个局!”
很快,‘杜氏蒙骗手法’这个梗直接冲上热搜第一,彻底盖过了之前的负面内容。
而之前还在洋洋得意的人,这会儿全都气得跳脚,脸色绿得像韭菜。
这场风波也再次证明了一个真理:
‘嘴上喊着不要的人,往往是偷偷买得最多的那一个。’
而杜笙在国内的大本营,依然稳如老狗。
起初还有一些杂音在网络上挣扎,但很快就被淹没了。
哪怕某些海外推手不信邪,还在试图翻起风浪。
结果,又硬生生吃了个大锤。
星际传媒这边还没出手,泱视出手了!
它推出了关于杜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