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喻立刻答道:“有啊,等会发你邮箱。”
“哦,那行,顺便你可以看下我近期做的工作,也都发你邮箱了。哎,你还别说,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你这个项目有搞头了!
最近抽空看了一些文献,我发现如果能引入更高维的设计,也许能解决更多问题。而且我听说国外已经有团队开始尝试用你搭建的这个框架做一些优化类的任务了。”
听到这话,乔喻顿时来了些兴趣,问道:“哦?有吗?你听谁说的吗?”
“arxiv上就有相关的论文啊,不过上面的文章有些写的很乱,感觉根本没搞懂。但有些文章我感觉还不错。”
“这么快的?”乔喻感慨了句。
“没办法,影响力太大了。”
“行吧,那先这样,回头我把任务发给你。”
说完,没什么心情跟陈卓阳闲聊的乔喻挂了电话。
然后好奇登陆了arxiv,搜索了广义模态公理体系。
果然很快就跳出了一堆的相关论文,大都是近期发表的。
随意点开了几篇扫了几眼后,突然一篇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
“基于模态公理优化的动态系统分析”
“额?”
看到这个标题,乔喻突然感觉有什么撞进了他的脑子里……
真的,有那么一瞬,乔喻感觉他最近肯定是被什么东西降智了,他怎么就没想到他的这套公理体系,其实也是能有应用价值的?!
感谢疯人院的老何的打赏鼓励!
师兄,不如这次搞次大的
因为刘师兄负责的课题,乔喻这个星期经常会去了解一些关于实验室的事情。
然后便发现很多关于实验室过于玄学的吐槽,真就是什么牛鬼蛇神都出来了。
诸如各种实验条件都一致的情况下,上午比下午成功率更;雨天的开锅反应跟晴天总感觉不是一回事;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二硫化钼需要不停换人,否则就长不出来……
这足以说明实验室里有很多不可知的故事在持续发生,所以乔喻思考的时候不止是刘浩遇到的这个问题,还有更多的问题。
比如这些实验室玄学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办法能让玄学转化为科学。
为此这段时间他是真阅读了许多关于化学的综述性文献。然后思维局限了。
现在他在arxiv上找到的这篇论文也是综述性论文,作者署名是albert cj o,工作单位南伊利诺伊大学爱德华兹维尔分校的机械工程专业。
这所大学乔喻没怎么听说过,不过从名字就能看出这位教授应该也是海外华人。
论文主要讲的就是论述一种将广义模态公理体系引入复杂动态系统,探讨模态几何优化解决非线性系统中关键问题的可能性。
论文中一段话深得乔喻的喜欢。
“动态系统诸如如化学反应网络、材料自组装等等行为的复杂性使得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解析高维非线性行为。广义模态公理体系的引入为将几何工具应用于动态系统研究提供了可能。
将动态系统状态映射到模态空间,利用模态距离和模态卷积,量化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捕捉功能热点,从而提供了从动态行为到几何模式的统一描述……”
真的,看到这篇论文,乔喻的脑子真就突然被激活了。
他怎么就没想到自己的这套数学公理体系还能往应用上靠呢?
而思维一旦打开,乔喻的想法真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毕竟这个世界上最了解这套公理体系如何运作的就是乔喻本人了。
虽然他设计这套公理体系是为了解决数论问题,但既然这套框架显然不止能解决数论问题。
具体到刘浩这次课题遇到的难题,多维变量的相互耦合,分子间的弱作用力对性能影响显著,但表现为非线性,参数优化复杂性……
那么作了映射之后,通过模态距离搭配现有数据,分析不同分子相互作用对凝胶性能的非线性影响。
参数问题可以定义为寻找模态空间中,模态密度最大的区域,这代表着最佳实验条件。
将材料的自修复行为映射为模态路径上的周期性分布,找到修复效率较低的热点区域……
理论上似乎可行?
有了这个想法,乔喻也顾不上去研究陈师兄发来的论文了。而是直接又点开了软件,开始进行实验室数学模型设计。
目前实验室最重要的三个参数状态,反应时间,分子相互作用量,材料响应强度,分别用α、β跟γ指代。
那么映射公式就是r=(αβ,γ)。
在其中增加一个权重因子,通过对实验室结果分析之后再给出具体值。
那么直接套用模态距离的定义:d_(r_1,r_2)就可以直接表示为:
接下来就是评估非线性效应的累积贡献,这一块需要用模态卷积来操作,同样是先套
精彩书屋